一戰華工用赴法3年報酬蓋起四合院
淄博文昌湖旅游度假區呂家村,在這個有200多戶村民的小村子里,有一處具有近百年歷史的四合院常被人提起。歲月流逝,帶不走那段難忘的歷史。這棟老建筑,成為了一戰華工赴法參戰最好的佐證。
現在四合院的主人叫呂令勤。一戰期間,呂令勤的父親呂守梓從周村出發,前往法國當勞工。呂守梓歸國后,用賺取的薪酬,蓋起了這棟四合院,解決了全家人的住房問題。
站在四合院外,呂令勤總能想起父親。

用赴法3年報酬蓋起四合院 華工后人欲籌資重修
赴法三年帶回300塊現大洋
7月5日10:00許,在當地村民的指引下,記者沿著呂家村的土道徑直朝北走,走了一段后,原本狹窄的小道突然變寬了。
道路北側,一棟古色古香的二層小樓吸引了記者的目光。
“這棟古樓可是有年歲了,它是這座四合院的標志性建筑。”提及這棟古樓的出處,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都知道,這里就是老華工呂守梓的家。“在當時,蓋成這樣的四合院,還有棟二層的小樓,那是村民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。”一名老人說。
而呂守梓做到了,這處四合院是用赴法當勞工賺回來的錢蓋的,當時村里人都把他當“富翁”看。
記者注意到,整個四合院除了四座平房,南側的古樓成為整個設計的點睛之筆。這些建筑的窗戶和門都是木質的,除了四間平房的窗框和門被重新粉刷過,二層古樓的窗戶顏色仍然保留著原木色。古樓內部采用的是西方旋轉式樓梯,無論從外形還是內部風格,都多少有著當時西式建筑的影子。
記者了解到,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,除了幾千名華工愿意在法國定居外,有11萬華工陸續回到祖國,呂守梓就是其中之一。
呂守梓的兒子呂令勤今年已經69歲了,而呂守梓在1960年就去世了。“我父親能安全回國,還帶著那么一大筆錢,可以說是幸運的。”呂令勤告訴記者,他父親是1917年去的法國,1920年春節,呂守梓和村里的另外幾人一起從法國回來,回來時沒帶任何東西,就把賺到的300塊現大洋縫在自己的腰間,一路從法國帶了回來。
一日三餐吃不飽
“記得小時候,父親總給我講在法國的故事。他們每天都要從事繁重的勞動,一日三餐吃不飽。”據呂令勤講,呂守梓與其他華工都是每天早上三四點鐘起床,早飯每人半碗米飯,菜為牛肉燉土豆或半碗洋蔥湯。“父親說自己根本吃不飽,往往是剛吃上幾口,飯碗就空了。正餓得難受的時候,法國人就開始吹哨集合,到工地干活去。”華工的午餐是面包,每人每頓大約五兩,帶到做工的地方吃,另外還有一二兩的蔬菜。午餐比早餐少,晚餐比午餐還要少。晚飯是回營地吃,或三四兩餅干,或面卷一個。
“父親年輕的時候,在家每頓吃干糧要二斤左右才能吃飽。”呂令勤說。
呂令勤說,他小的時候,父親喜歡背著他爬上二樓。呂守梓一邊向西方遠眺,一邊給呂令勤描述自己在法國的見聞:法國北方鄉村建筑不論東西南北,自家和鄰家的房子都有較大的間距,住房多是一幢大樓。樓房一側有個大泥灣,樓下有地窖數間,用于盛放物品。二樓許多房間是寢室。地里種的以麥子、土豆為主,其余為蘿卜、白菜、蕎麥等,果樹多是葡萄、蘋果樹。各家還養數頭奶牛,牛奶加糖為人們常年喝的飲料。
后人欲重修
采訪當日,華工后裔李俊卿也來到這處四合院。李俊卿說,幾年前,他來看這個四合院中的二層古樓時,房子里還住著人,后來,聽呂令勤說,房子總漏水,修了多次仍不見好,就暫時不住人了。
“如果重新修繕,將這個古樓改成博物館,有可能會成為一個景點。”李俊卿表示,他準備找條件好的華工后裔出資將整個古樓重新修繕,還原其歷史風貌。(魯中晨報)
相關閱讀
關于我們 | About chuguo78 | 聯系我們 | 法律聲明 | 人才招聘 | 網站地圖 | 意見投訴┊頁面錯誤反饋
Copyright ? 2008-2012出國之窗網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粵ICP備08131077號
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粵B2-20100594
深圳市藍色彼岸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版權所有
網友評論
已有...條評論,共...人參與,點擊查看